國立斗六高中校史館

烽火青矜求學情(楊清國校長)

烽火青矜求學情

楊清國校長

在國立金門高級中學的歷史沿革記錄有誌:「1954年,當9月3日爆發了九三炮戰轟擊,中正堂目標顯著,為師生安全故,遷校陳坑村。1958年,當8月23日開始轟擊,為安全起見,十月十日全校師生921人疏遷台灣並分散成若干公立學校繼續高中教育。1960年秋,學校在中正堂現址,復校。」楊清國《金門文教繼世長》一書也提及:「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學校燬於砲戰中,於是年十月初全校學生九二一人疏遷台灣各省立學校借讀。」

而在「金門縣金寧數位機會中心」的網站裡,楊清國校長〈在砲戰中發憤圖強〉一文中有這麼一段敘述:

「山雨欲來風滿樓」金馬對面共軍活動頻繁,先總統 蔣公洞燭機先,於四十七年八月二十日砲戰前,在 經國先生陪同下,不避危險蒞金巡視防務,指示:「要提早完成坑道、防空洞工程,加速強化砲兵陣地。」勉勵將士「與金門共存亡」,強調「無金門便無臺灣,有臺灣才有大陸。」促使全體軍民加速完成各項作戰準備,可以說未戰之前已經掌握致勝的關鍵因素。
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六點三十分,對岸廈門、大、小嶝、圍頭、蓮河等處的共砲,齊聚開始向金門砲擊,在兩個小時落彈五萬七千五百三十三發,迄十月七日先後四十四天,中共砲兵向金門島群計射出了四十七萬四千九百一十發砲彈(楊清國,80,《金們真美》〈金門「八二三」戰史館〉一文),可謂落彈如雨,史無前例,創下世界單位面積落彈最多記錄。
砲戰稍微停歇時,政府為顧全地區百姓的生命安全與傳承,遂決定疏遷民眾與金門中學學生到臺灣定居與寄讀。政府補助民眾每戶遷臺費臺幣三千元,而金門中學從初一到高三九百多位學生,全部公費分發寄讀於臺灣省三十所省立中學。現任副縣長楊忠全與我等三十餘人,就分發臺灣省立斗六中學寄讀。
    1958-1960年,民國47-49年,當時是李樹梓校長任內的「台灣省立斗六中學」時期,有35位來自金門戰地的學生分發至斗六中學寄讀。杜甫〈野望〉:「海內風塵諸弟隔,天崖涕淚一身遙。」16歲的孩子,被迫必須面對殘酷真實的戰火動盪和親情離散,而這離別,只是短暫的生離?還是一生恨悔的死別?茫茫未知,何其沉痛!這摯藏心底的悲慟,是一輩子無法抹滅的血痕,非當事之人實在無法體會這般內心深沉劇烈的痛楚徹骨。楊清國校長曾經回憶說:「記得現任縣府動員秘書,時任國史館編審的口述歷史專家董群簾,有一次返金訪問我,談到這段求學經過的往事時,我竟然悲從中來,禁不住在他面前失態的哭了出來。」這遠從金門逃避戰亂來到斗六中學的烽火青矜求學情,是我們校史的一段篇頁,一段時代血淚刻篆而成的悲詩篇頁。

(轉載自沉穩七十 校慶特刊)

←回上一頁